她两次赴美进修,本可在当时“留美”,却一心只想学成归国,为家乡做贡献;她主导创立了河北省眼库,获得过多项科技奖项,奋进的动力是让更多患者拥有“光明”;在学生眼中,她是严谨治学的恩师和前辈,在患者心中,她又是平易近人的“老大姐” 她就是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宋秀君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执业四十余年的眼科专家,聆听她为医之道的思考和感悟。
“阴差阳错”的选择
却发现了最爱的事业
记者:宋院长,请您谈一谈自己的从医过程,为什么选择眼科?
宋院长:其实,我上高中时的愿望是当一名老师。本是计划到师范学校的,却被一名老师“引荐”进入了唐山煤矿医学院医学系就读。不过,那次“阴差阳错”的选择让我对眼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我觉得,能让一位位患者看到明亮的世界,是一个很伟大的职业。所以,当毕业分配到医院工作时,我要求去“眼科”,并得到了跟着当时河北眼科的著名专家刘英奇教授、张希兰教授学习的机会。
记者:您工作后,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赴美留学,是因为什么?
宋院长:作为一个眼科工作者,我的愿望就是能让更多的眼病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,让可治疗的盲人重见“光明”。眼科与其他专业一样,发展得越来越快。百姓对医疗的追求越来越高,我们唯有不断努力,不断更新知识,才能推动学科的更进一步发展,满足患者的需求。所以,1989年,我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,被派往美国休斯敦大学研修。为了进一步深造,于2000年,又去了美国贝勒医学院读眼科博士后。
创建眼库
只为让更多患者拥有“光明”
记者:在河北省有一个眼库,听说是您创立的,请您谈一谈创建眼库的经过和初衷。
宋院长:1990年,我赴美国休斯敦大学研修的时候,研修的专科方向是防盲致盲。那里有一个很大的“眼库”,当我看到一个个盲人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时,感到特别震撼。那时候,我就有了一个想法,回国后也要在我们这里建立一个“眼库”,让我们的病患也能受益。
1993年回国之后,我不断呼吁奔走,经过一次次的努力,在河北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,“河北省眼库”很快建立起来了,我被任命为第一任的眼库主任。现在,河北省眼库在我的学生张晓融教授的管理下发展迅速,已成为国内首个依托OPO建立的省红十字眼库,让许多因角膜病致盲的病人重见光明。我觉得当时的努力没有白费。
记者:您在公立大医院从医多年,是博士研究生导师、河北省突贡专家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已经是业界的知名专家,为何会选择到民营医院,而且一待就是十年?
宋院长:是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真诚打动了我。2011年,爱尔眼科要在石家庄建立分院,当时我即将退休,爱尔眼科希望我能到这里工作,当时,我是比较排斥的。但在帮助他们筹建的过程中,我发现爱尔眼科不仅设备和体系完善,而且他们秉承的理念是“使所有人,无论贫穷富裕,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”,这与我从医的初衷不谋而合。所以,考虑再三,我决定留在这里。
现在,我还希望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能干得再久一点儿,能继续为眼科事业贡献一点儿余热,为更多的眼病患者解除痛苦甚至重见光明。
开展干眼治疗
让许多患者走出误区
记者:您从医这么多年,是医生,同时也是老师,这两个身份,您是如何看待的?
宋院长:对待学生,我可以说是严厉的,有不少学生都被我“骂”哭过。因为我认为,医学道路没有捷径,只有严谨治学、严格要求,才能促进他们的成长。这是对他们负责,更是对患者负责,因为精诚、仁心是我们医者的神圣使命。对于患者,在我看来,他们本身忍受着病痛的折磨,又对医者付出全部的信任,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,自然要细心、耐心。说实在的,从医这么多年,我已记不清楚接待过多少患者,做过多少台手术。我爱眼科事业,更爱每一位患者。现在,很多业内同仁和患者亲切地叫我“老大姐”,这也是我最爱听的称呼。
记者:您现在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,能否透露一些?
宋院长:现在,我主要从事眼科的角膜与眼表领域尤其是干眼的诊断和治疗。说起这个病,现在很多人都有误区,认为点点眼药水就可以缓解。其实,造成干眼的原因很多,其中86%的患者是由于眼睑的睑板腺开口被阻塞造成的。对于这种类型的干眼患者,单纯滴人工泪液是远远不够的,只能治“标”。必须通过清洁、热敷、按摩、疏通,使睑板腺分泌的油脂能够排出来形成我们眼球表面的一层油脂膜,以此锁住水分,才能达到治“本”的效果。目前有专门的设备来解决睑板腺口阻塞,比如我院的干眼综合治疗仪、强脉冲光治疗仪、热脉动治疗仪均是专门解决这86%干眼患者的设备。
干眼是眼科门诊中非常常见的疾病,是一种现代人的高发眼病。在这里我也呼吁大家,让更多的人了解干眼,重视干眼。更有必要大力宣传,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,通过专业的眼科医生诊疗进行科学治疗,提高国民眼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。
(燕都融媒体记者 李春炜)